仕事murmur #492:選擇

畢業後陸陸續續從自主練習到玩票兼職,一直到2016年開始正式以翻譯為全職,我一直以「服務不懂原文的觀眾/讀者」為原則在處理譯稿。加上因為是做配音稿起家,在遇到一些無法處理的原文哏的時候,我甚至會為了觀劇的瞬間理解、想盡可能避免註釋,而選擇捨棄原文,用中文最自然的方式去處理對白。

一直到最近,我才發現,我或許根本就不在乎觀眾/讀者。
這說起來很矛盾,いろいろ語弊もあるけど。

「讓不懂原文的觀眾/讀者可以最自然地理解譯文」依然是我時時自我提醒的原則。
只是,我的出發點與其說是「服務觀眾/讀者」,或許更偏向「服務作品」;是為了要讓觀眾/讀者理解到「作品想要傳達的」,我才會去意識到觀眾/讀者的存在、去注重觀眾/讀者閱讀譯文時的感受。

我在乎的是「有沒有傳達出作品要表達的意涵」,勝過觀眾看起來舒不舒服。之於我,後者是前者的附加,而不是主體。

最明顯讓我體認到這一點的,就是這一季《微笑俄羅斯娃娃》很可能是被嫌棄最大的一個點,也就是「せんせい」一詞的翻譯。

稱呼「議員」的「せんせい」,直譯為「老師」,觀眾一定會覺得不自然、覺得很奇怪,甚至會因此出戲。
我會不知道嗎?我當然知道。而明知道還是做出這樣的選擇,或許正是因為我在乎「作品」勝過「觀眾」。

之前也有提到過,原作小說裡有寫到清家聽見多年同窗改口這樣稱呼自己的彆扭。不是對於「議員」這個職稱,而是對於「せんせい」這個不配位的尊稱。
這其實是一個只存在於日文、中文無法處理的雙關。為了大家觀劇的舒適度,選擇略過這個哏譯成「議員」是最自然、或許也是最恰當的選擇。

但我在乎的是作品、是角色。清家對於旁人這樣稱呼、尤其是鈴木這樣稱呼他的不自在,雖然從未明確表現出來,如果他真的不在意,不會特地對道上說出口。甚至,很有可能就是鈴木的每一句「せんせい」,將清家從自己身邊推得愈來愈遠。

將「せんせい」直譯為「老師」,讓觀眾一起感受到清家的不自在,是我身為譯者做出的任性決定。

這個原作中小小的哏在日劇第三集也只以一段輕描淡寫的對話帶過。我在第三集之後也降低「老師」這個直譯的比例,基本上只在鈴木稱呼清家時保留,但整個過程我自己最驚訝的是,KKTV這段期間應該接到很多詢問跟抱怨,但他們完全沒有要求我修改,甚至沒有問我為什麼要這樣翻。在第三集播出後,如果編審判斷劇本這樣處理的話這個哏完全沒必要接,大可要求我回頭改。但他們仍然選擇讓我保留原本的處理方式。
或許是因為這些年來建立起的信任,他們知道向來注重譯文自然的我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有原因。但連問都沒問一聲也未免太相信我了吧!

面對這麼信任我的客戶,我能做的就是相關的砲火我自己擔。

翻譯是一連串的選擇,同樣的作品、同樣的原文,不同的譯者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我做出我認為對作品最好的選擇,觀眾/讀者當然可以不滿意。

畢竟一路走來,我也從來沒有對我的選擇滿意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