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事murmur #417:《鎌倉殿的13人》

由於主要取材的素材是由北條家後人編纂的《吾妻鏡》,有許多熟知歷史的網友就開始以「洗白北條家」的角度在審視《鎌倉殿的13人》,或是一直在等著哪些角色什麼時候「黑化」(闇落ち)。然而無論是北條家的主要角色也好、與之同盟或對立的人們也好,三谷幸喜從來沒有要寫哪個人在某個時間點面臨重大轉折之後性情大變的「黑化」。

在《鎌倉殿的13人》中,所有人都不過是如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般的小人物、在局勢的推動下來到身不由己的位置,無論是為了理想大局、或是自身利益,不得不做出在當下的處境中、或許太過殘酷但對他們而言卻是最合理的決定。就這樣一步一步,來到無法回頭之處。

政子從伊豆鄉下豪族的女兒成為了尼御台、小四郎從與世無爭只想躲在倉庫中盤點米糧的少年成為鎌倉重臣江間義時,無論是自願或不願,他們深知自己此刻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句話,都舉足輕重,於是收起了天真與衝動,字句斟酌、步步為營。

成為了執權的北條時政卻與他們正好相反。在御家人們的簇擁下、笑盈盈的收下眾人遠道送來的禮物,承諾會為大家把事情喬好的北條時政,難道真的被權力蒙蔽、成了貪官嗎?

第34集中,開開心心收完禮的時政隔日來到政所草率地抽回了訴狀,笑著說收到了不錯的香魚要分大家吃,但他收下香魚時才對送禮的人說了「阿陸最愛吃香魚了」──其他東西還有可能,他最寵愛的妻子愛吃的東西,我不相信他會就這麼慷慨地轉頭就分送給同事。也許阿陸根本就不愛吃香魚。那是因為時政還記得從前在伊豆送禮進貢給國司時被糟蹋的屈辱,於是決心不讓送禮者難堪的場面話。

重情重義的北條時政,依然是那個努力想照顧好眼前每一個人的大家長。

但他如今的地位早已經不只是地方上的大家長,不是照顧好眼前的人就足夠的了。小四郎一再提醒,時政卻無法理解。宗時當初起義的初衷,正是因為看不慣只有討好當權者才能得到好處的世道,但時政就這樣步步走上了最讓宗時憤慨的路,依然不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

在賴朝過世時,阿陸與小四郎曾經有過一段對話,提到要讓時政上位輔佐賴家。正片中被剪掉的還有一段對白:小四郎直言時政打仗很在行、但不認為他有在上位統率眾人的器度。阿陸堅定地說「我相信我夫君的器量。只要他下定決心,就一定辦得到。」──但畢竟還是小四郎最了解自己的父親。

不敢看因自己而死的畠山重忠的首級,證明了北條時政確實沒有身為執政者的覺悟。

在討伐畠山一役之後,有機會將畠山在武藏的領地納為己有時,時政並不打算全拿、而是要將領地依戰功分配下去,「只要看到大家開心的樣子,我就滿足了。」讓我們再次確認了:北條時政從來沒變。

也正因為他的不變,讓他走上悲劇之路的身影更顯心酸。

只要身邊的人開心、只要有愛妻在身邊就心滿意足的時政,其實從來沒有什麼野心。卻也是他這樣樂天單純的性格,讓他未曾察覺阿陸的不安。

劇中對阿陸(牧之方)的描寫與詮釋,讓她看起來像是慾望無窮的野心家,然而她追求權力的根源,其實都是來自於安全感的匱乏。──隻身從京都嫁到伊豆來的她,在東國沒有依靠、只有北條家。最初北條已經有宗時這個嫡子了,她自然沒有什麼好爭,做為繼室在時政身邊過著安穩的日子也就夠了。然而在石橋山一役宗時戰死,她突然有了可以確立自己地位的機會:生下嫡子、繼承北條家,成為她人生的目標。什麼都沒有的她,內在無法得到滿足的,只能向外求。在這樣動盪的時代,權力與地位,成為最明確的浮木。

整個世界就是我們內心的投射。總是說著御家人不視她為北條家的人,質疑義時和政子看不起她、時房憎恨她,其實是她內心深處一直不認為自己夠資格成為北條家的人。阿陸也從來沒有變過,她很早就對時政透露過這樣的不安。但有子萬事足的老好人時政當然不懂。孩子們都是他的骨肉,他怎麼會懂呢?

在沒有歸屬感的北條家,只有她和時政的血緣才是家人,身上沒有流著她的血的都是外人。她從不明白,正是她這樣的想法、讓她真正成為了外人。偏偏好不容易終於生下的兒子又死於非命,阿陸的自我認同與存在價值再次受到動搖。

時政從來不懂阿陸要的是什麼,於是那些安撫全都顯得搔不到癢處。但他深愛著阿陸,所以能給的都給了、她要自己做什麼就努力去做。卻也就是這份愛,終究逼得他不得不面對妻子與孩子們之間的殘酷抉擇。

身為丈夫的選擇、與身為父親的選擇。兩者都放不下的時政,做出了最艱難的決定。

他找來了孩子們,短暫地卸下執權的擔子、像是回到仍在伊豆的時光一般,一家人放下政治算計與鬥爭,單單純純地開了一場小小的酒宴。

「好久沒看到父親這麼開心的樣子了。」政子說。

因為這或許就是時政內心深處最想要的生活。──放下一切紛擾,跟心愛的家人一起種種田、吃頓飯,平靜度日。

但那樣的日子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在這場只有他內心知道是訣別的酒席上,他反覆誦唱著記憶模糊的咒語。大姬說過,只要唸這個咒語就會有好事發生。雖然是記錯了,但他一遍又一遍、真心誠意地覆誦著。
不為自己,而是為在場的孩子們衷心祈福。

希望所有好事降臨在孩子們身上。只要孩子們能獲得幸福,那麼他甘願與阿陸一同走上毀滅的路。

義時自己也說過,時政不做出明確的謀反之舉、他們出手就無法信服御家人。這一點時政怎麼會不明白?
為了不讓義時為難,謀反的戲要演就演到滿。

阿陸說的沒有錯,北條時政確實有著一旦下定決心、就無人能動搖的器量。

那器量裡,裝著的不是權勢、不是慾望,而是滿滿的愛。

Oṃ trāḥ svāhā、也就是全成說的「如意寶珠」祈福咒,取自虛空藏菩薩的虛空藏心咒(全文Oṃ vajra ratna, Oṃ trāḥ svāhā);第37集標題神秘的片假名オンベレブンビンバ,就是時政記錯的那串(偽)咒文,推測應為拉丁文「umbre vun bimba」(說是推測是因為多方比對之後感覺最接近的應該就是這個,但這句拉丁文的文法其實也怪怪的( ˘•ω•˘ )直譯為「孩子的影子」或「陰影中的孩子」。

是「父母即是孩子的陰影」,或是「孩子自己成為了影子」?看著明明一切都以愛出發、卻依然逐漸步入陰影的北條家,或許兩者皆有。

一直不知道這個標題可以怎麼處理,在36集交稿時決定先用偽梵文的方式音譯出去,走到這段劇情也比較容易聯想到。原本想著等37集更新後再來改,後來跟編審討論之後決定36集預告標題不回頭修改以免提前破哏(也讓第一次看到的人依然能體會一下那個WTF感XD)在37集末尾的字卡再正式揭曉解謎。標題翻譯不統一的全新嘗試。

三谷幸喜真的是每星期都給我出新功課,像是嫌我心靈創傷還不夠多一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