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鎌倉殿的13人》第16集裡,有一個我一直很在意的小細節,那就是後白河法皇被義仲挾持、降旨向賴朝求救要他們出兵討伐義仲,而後又對外再度發出院宣,要眾人討伐賴朝。
賴朝在劇中說道「這是義仲在背後操弄」,確實是個合理的推斷,因為法皇向自己求救在前、此刻又下旨討伐自己,的確有可能是受到義仲的脅迫、以法皇的名義借眾人之力要對抗自己。

但這麼一來就會跟義仲的態度產生矛盾。因為如果是義仲要法皇發出的院宣,義仲不可能在範賴帶了大軍來之後還期望跟鎌倉軍講和。他應該要很清楚範賴帶正軍過來的意義、在這時候也應該已經鐵了心要跟賴朝對著幹了。

這難道是三谷幸喜劇本的瑕疵嗎?我對他的信仰之力當然沒那麼高,劇本疏失不是沒有可能。但在諸多考證之後推出的大河劇會出現這麼低級的矛盾嗎?
我就這樣抱著疑惑看完了這一集,然後開始等播出後的補充講解資料,果然看到也有人指出這一點。
當年的御令、院宣,其實真假難辨(包括之前以仁王的御令也有史學家質疑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只是當時為了起義捏造的幌子),如果兩道院宣都是真的,就符合第二道院宣是義仲脅迫法皇發出的觀點(也就是劇中賴朝的推斷)。這也是大部分史學家支持的主流論點。但也有人推測賴朝口中「法皇向自己求救討伐義仲」的院宣是賴朝為了出兵攻打義仲捏造的大義名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也許「法皇下旨討伐賴朝」的這份才是假消息,義仲根本沒有逼法皇發出這道院宣。
如果是後者,就能解釋劇中義仲的態度。純就劇情來看、義仲確實對第二道院宣毫不知情。

然而,有沒有可能義仲確實沒有逼法皇下旨、同時兩道院宣也都是真的呢?若是如此,後白河法皇為什麼要發出這兩道前後矛盾的院宣?
「戦国BANASHI」的Mr.武士道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說,後白河法皇是賴朝口中的「日本第一大天狗」,早在此前他就擅於操弄源平相爭、讓武士削弱彼此的勢力,「向賴朝求救」跟「討伐賴朝」這兩道院宣會不會都是後白河自己發出的,故技重施要挑撥賴朝和義仲、不讓源氏聯手壯大勢力?
當然這只是Mr.武士道個人對劇情的推測,但這也給了我重新檢視劇情的另一個角度。
然後真的被我發現極有可能佐證這個觀點的線索。
在一之谷戰役前、義經寫信給法皇,請他下旨讓平家軍避免開戰、由法皇居中協調談和,而法皇立刻就明白義經的意圖,丹後局在旁邊笑著說「看來源氏的這位少爺和法皇很合得來」、法皇更是意味深長地說「我最喜歡這種的了」。
因為他自己就是會做這種暗算賤招的人,才會跟義經這麼合得來。而先撇開此前的歷史背景、在《鎌倉殿的13人》中後白河出過什麼賤招?很有可能就是暗示重複下旨、挑撥鎌倉和木曾。

整個第16集就這樣將此前為九郎性格的鋪陳一一收線,巧妙地將宇治川的先陣之爭(有一說是佐佐木高綱和梶原景季單純為了爭軍功競爭誰搶得到頭陣、也有一說是因為當時天氣寒冷、士兵不肯下水渡河,於是派他們搶頭陣鼓舞士氣)(順帶一提佐佐木高綱就是第三集尾聲攻打堤信遠時射出點燃戰火第一支火箭的佐佐木經高的弟弟)也改為義經為了分散敵軍注意力的策略。原先只像是個沉不住氣的過動兒九郎、在戰場上如魚得水地變身戰神八幡大菩薩的化身。
這一集當中義經和景時的矛盾描寫也非常精彩,完全值得另外開一篇寫。(但我沒有要寫XD)

而極度知名的「逆落とし」戰術,其實有著爭議之處。
一般認為是義經從鵯越率軍下山發動奇襲,也更符合義經神話般的形象;然而後世的考證卻發現義經當時很有可能是在一之谷而非鵯越。有其他文本《玉葉》寫到義經攻下了一之谷的同時,源氏軍也同時從鵯越山間發動奇襲。鵯越的奇襲,在《玉葉》中記載著,是由一名叫「多田行綱」的武將帶頭的。
也就是說、「逆落とし」很有可能是義經的戰略沒錯,但他自己帶兵從鉢伏山攻進一之谷、將鵯越奇襲交給多田行綱執行。但為什麼後世卻流傳鵯越的「逆落とし」是由義經領軍呢?
三谷幸喜在第17集的開頭不只將這個爭議做了合理的解釋、更上升到「何謂史實」的命題。

贏家寫下的歷史,終究只是有利於己的片面之詞。曾經認定的史實、終有一天可能都會被推翻。法皇說我是從鵯越下山的,為什麼要糾正這個誤會讓陛下沒面子呢?他想這樣相信,那事情就是這樣。先說先贏、流傳到後世的,就算是穿鑿附會也比史實更深入人心。
傳說的序幕,就這樣在一個個狡詐的謊言下揭開。
反正歷史就是這樣打造的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