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次奧運培訓運動員們外語能力的報導,身為文藻校友同時也是譯者,藉著這一篇來分享一下一點看法。
![]() |
1761期《商業週刊》報導 |
首先,我完全認同文中的觀點。口譯員是語言(包含文化情境)轉換的專業、一如運動員是運動的專業。訓練口譯員補強運動專業領域、絕對比訓練運動員能用外語「完整」表達想法還要更快更精準。
我曾經接過一場口譯,講者是一位日本學者、中文也說得非常好,我事前就收到講者提供的資料做過功課、活動前開會時我們也仔細核對過演講內容,沒想到一上場講者一開口用中文打完招呼、直接接著用中文演講,身為口譯的我整個被晾在一邊。主辦方也跑來跟我說既然老師用中文演講,那就請我去休息不用站在台邊。
但我沒有因此就罷工,反而更繃緊神經觀察台下觀眾的表情、以及講者的神情,觀眾只要一出現困惑、或是講者面露遲疑,我馬上開口補上解說、或是協助講者表達他想說的內容。隨著演講進行,講者開始增加日文的比重、然後將演講內容慢慢轉為全日文,由我接手進行口譯。
演講結束,講者一下台第一件事就是向我道歉,說他太興奮了不自禁地就想用中文直接跟觀眾互動,但畢竟不是母語、還是沒辦法精確表達,加上口音的問題,反而造成觀眾的理解困難,很感謝我沒有因為他用中文就覺得不必翻譯而去旁邊休息,也說希望之後來台灣還能再找我合作。(只是後來就疫情你們懂)
講者是一位溫柔的教授,他上場時的興奮之情也溢於言表,我不認為他是不信任我、而是真的太開心了一時忘我,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那還是一次愉快的合作。這一場演講結束,我想我們雙方都學到了一些東西。
只是其中或許還有更多層面的考量(我有自己的猜測啦,但畢竟只是猜測就不便多說)讓這次奧運最後是決定訓練選手自己開口講。加上長年旅外的選手或許能有貼身口譯員長期合作培養默契與信任感,單場賽事突然要配合的對象,會有不信任感也是人之常情。(看看聖男孩←)
身為譯者當然希望大家更信任居中翻譯的角色,但我也很肯定母校投入協助運動員補強外語口語能力的貢獻。
先不說訪問能有口譯員協助,選手們的私下交流口譯員還是很難隨時貼身陪同,讓選手們多一份武器能在國際舞台上更安心,都是好事。
※
至於那場口譯後來主辦方跑來說因為覺得我翻譯時間比預期的少能不能少算一點錢就是另一個鬼故事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