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手邊其他追劇還沒開工,原本要利用這段空檔補番結果又默默打開自己之前翻的劇開始大校稿,跟友人聊起交稿後會不會再重看成品這件事,覺得感觸良多(?)
因為配音出身的關係,我自己以前接字幕翻譯通常是透過錄音室(大部分的人應該是透過翻譯社吧)身為末端譯者的我們通常不會知道客戶端是誰,也不會知道成品在哪裡播出,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把稿子翻成通順的中文交出去,後面就是編審和校對人員的工作。
頂多就是會收到客戶一些關於格式或用詞上的反饋,但實際上自己完成的階段到客戶要求的結果之間有多少落差,我們只能用想像的。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字幕稿被ON在畫面上,是「牙狼~魔戒閃騎~」的電影版「蒼哭魔龍」,因為知道會上映,我自己買了票進電影院看,才第一次發現自己的稿子被調整了多少、客戶提出的反饋要求的是什麼樣的效果;之後開始學著自己上時間軸,在軟體上可以初步看到字幕的預覽畫面,也更進一步去調整斷句和措詞,讓字幕在畫面上可以看得更舒服。
![]() |
查了一下發現上映居然是2013年的事了,現在回頭看應該會很想切腹(:3_ヽ)_ |
當然稿子交出去之後編審和校對一定會再修改,但至少希望多少能減輕一些他們調整格式排版的負擔、花更多心力在文稿的校對上。
但也因為同樣是過來人,我也能理解很多字幕譯者沒有回頭看自己譯稿成品的習慣。因為從以前就沒有這樣的管道,而且交稿前當然會盡可能把稿子校到好,但交稿後的校對真的就不再是譯者的工作。
加上我畢竟比較幸運,現在可以有餘裕檢討自己以前的不足。被工作追著跑的時期,我能做的也只有努力把手邊的工作完成、將稿子交付出去,相信後續的流程會好好把關,然後全心面對下一份工作。
現在直接跟OTT平台合作,而且KKTV的字幕不是嵌死在畫面上,容許事後修改這一點,也讓龜毛的我總是一想到更好的解法就不斷騷擾編審,很幸運的是編審也很包容我,願意跟我來回討論。
做書籍翻譯的朋友也說有時候看到成書,偶爾會發現有些句子被編輯改錯了,我也很能理解這種無奈。而且書本的修改又更麻煩,要改只能等再版,往往也只會讓人選擇放棄治療(欸)
但開始看上架後的字幕之後,我更常看到的是編審校對幫我把原本不知道在供三小的日文文法修改成通順的中文,覺得醍醐灌頂為什麼我會被原文卡死。就算偶爾遇到語意被改錯了的台詞,我也不會覺得為什麼要亂改。
舉一個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是《MIU404》的最後一集(當然有雷還沒看MIU的都先給我退下!)
陣馬住院,小九對糸卷說如果他有跟陣馬一起去,說不定結果就不一樣,原文應該是「相棒として一緒に行ったなら」,我原本譯成「如果我身為他的搭檔跟他一起去」,上架後看到這句台詞改成了「如果我這個搭檔有跟他一起去」。──後者當然才是中文,我翻的那句根本不是正常中文的講法。
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改完的句子也沒有錯。
但因為小九當時已經被調離機搜、已經不是陣馬的搭檔了,所以照理說不會是「我這個搭檔」。我感覺這句台詞要表達的應該不是「我明明是他的搭檔卻沒一起去」的愧疚,而是「如果我還是他的搭檔就能跟他一起去」的不甘心,所以又再跟編審討論過,最後改成「如果我能以搭檔的身分跟他一起去」。

(寫這些總覺得對編審和校對很不公平,好像稿子老是被改錯,但改完更好的句子其實是比較多的。只是被改好的只會覺得突破盲點就接受了、只有像這樣覺得改得有問題的經過討論才會留下印象。)
翻譯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往往就是難在這種ニュアンス的詮釋。而在詮釋原文時每個譯者都難免陷入自己的盲點,只能靠編審和校對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幫忙。
我覺得回頭審視自己的稿子很重要,是因為過了一段時間、拉開一段距離再重看,往往也才能跳脫自己的盲點。就算不一定可以再修改,至少能記取教訓改善往後的譯稿。
當然追劇上架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就只能靠編審和校對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幫忙。
做得不夠好的部分,當然歡迎指教,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對我們這些在看不見的地方用功的人溫柔一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