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事murmur #288:翻譯在地化

一直很想找機會來談談所謂的「在地化」,但又覺得寫起來好麻煩,就一拖再拖。

我想每個人都有遇過覺得令人眼睛一亮的在地化翻譯,也有時候覺得為什麼在地化的翻譯總是讓人出戲。

翻譯的文字轉換,當然有絕對的錯誤答案,卻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但對於這種「真要說起來也不能算錯,但就是覺得哪裡不對」的譯文,如果要提出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調性」是一大重點。──包括作品的調性、與角色的個性。

因為很多時候讓人覺得突兀的「在地化」,要不是很硬要、不符合作品調性,就是不像是這個角色會說的話。

《人生幸福法則》,超愛這部戲。

基本上在字幕翻譯上,我還是會盡可能用中性的詞彙,連方言諧音都能避就避,流行語更是沒必要不亂用──除非是跳脫了流行的脈絡、字面上依然說得通的流行語,如果會讓字幕更活潑,我就會斟酌使用。不然流行只是一時的,過了一陣子再回頭看到過時的流行語只顯得尷尬。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不確定我的詞庫跟品味有沒有真的跟上流行。(詞庫可以更新,品味沒得救,這就是殘酷的現實(:3_ヽ)_)

《神速偵探》,大概是近年玩字幕玩得最開心。

喜劇性質比較高的劇,字幕當然就有比較多的空間可以玩,但當然也不限於此。

或許是做配音稿出身的關係,如果行有餘力可以斟酌用詞細節,我以也會去思考「這個角色會說什麼話」「以這個角色的個性可能會怎麼措詞」,甚至連語尾助詞加或不加都會斟酌再三。

如果是符合角色會說的台詞,嚴肅的劇情要放在地用語也並非不可行。但如果這個角色明顯不會說出這種話,不管是多麼放飛的喜劇、硬要加在地哏或流行語也只會讓人出戲。

《MIU404》,雖然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會說「跩個二五八萬」,但志摩跟我差不多同年代應該還過得去啦。

再說,其實我一直都認為,不用刻意為了在地化而在地化。因為「翻譯」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將外語在地化的動作。

日常、自然,當然可以活潑,但是不要白目。讓角色說他們會說的話,其實就是最成功的翻譯在地化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