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事murmur #29

因為自己都會主動表示現在手邊在翻哪些東西(當然是不會透露客戶端商業機秘的前提下,比方說KKTV已經上架的劇集),所以也會有親友跟我討論字幕的問題和想法反饋,從而得以修正和改進。

其實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的方式,因為字幕譯者通常很少秀出名字(某些製作公司或電影例外),觀眾如果有什麼意見就是直接回到播出平台,或是沒有反映的管道、於是只能私下抱怨哪一家的翻譯怎麼樣,總覺得自己造的業要給客戶擔有點心虛。所以只要不涉及客戶的權益問題,我通常都會自首「嗯哪一部是我翻的喔」畢竟冤有頭債有主,有收了錢交出去的作品總是要負起責任來。

總之,有親友告訴我這次「外貌協會100%」的對白太密集了。

因為劇本原本給的對白資訊量就大、加上戲劇節奏的關係演員講話又快,所以字幕太多字又閃太快的話觀眾其實會來不及看。這一點我一直有在注意,但被這麼一說才發現「啊,以前做配音稿的習慣又跑出來了_(:з」∠)_」


配音稿和字幕稿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撇除配音稿還需要標角色名稱、影片時間碼和各種細瑣反應,光是「對白」的部分就完全不同。

字幕只需要譯出完整語意(有時甚至只需要大意),但配音稿需要顧及對白長度,修改成字數差不多相符的台詞,同時比字幕還要更注重自然的口語化以及不同角色的語氣。

雖然以字幕來說「字數太多閃太快」的情況還是一樣,但中配後因為還有加上聽覺,左手(×)字幕(○)只是輔助,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如果是完全不懂日文的觀眾,聽原音看字幕的時候資訊量太密集就會產生理解上的障礙。

畢竟是從配音跟班看帶出身的,所以我都會習慣把稿子修到跟原對白差不多的長度,剛開始轉字幕翻譯的時候也適應了一段時間,但一個不注意以前的習慣還是會不小心跑出來啊 (ノωヾ)

只是啊即使配音稿看帶要花費比翻譯還多好幾倍的心力,價碼卻是翻譯的不知道幾分之一,以前還在跟班的時候因為是配音工作學習的一環倒也覺得還好,開始接案之後愈來愈覺得做配音稿實在是有夠吃力不討好(爆)

不過聽到客戶說我修過的配音稿幾乎可以直接拿來用配音員表示很輕鬆還是會覺得欣慰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