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事murmur #11:從《四重奏》談註釋的取捨

我總覺得,做字幕翻譯最難的不是斟酌字數用詞,而是註釋。
之前曾經聊過,我對於「翻譯」的想法是:服務不懂原文(日文)的人。所以我會預設完全不懂日文的觀眾,要怎麼樣才能做到讓他們瞬間直覺地理解台詞的意涵。

如果狀況許可,我會盡可能避免註釋。
因為放太多註釋,一來容易打亂戲劇節奏和情緒、二來難免陷入「這樣會不會把觀眾當笨蛋」的困境。

只是當避無可避的時候,怎麼取捨,往往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比方這一幕,我最後選擇只放上英文給不懂假名的觀眾,不再多追加「日本樂團B'z名曲」;
比方有朱的妹妹說「姊姊的綽號是淀君」,我只放了「日本古時對紅顏禍水的稱呼」捨棄更深的典故(原為豐臣秀吉側室茶茶的別稱,後來才衍生為對遊女的別稱)

因為看劇的理解是瞬間的,大家需要的是最直接的意涵、而不是來上說文解字。
還有一些也可以當作是給內行人的小彩蛋,丟一點提示之後懂的人能會心一笑,也就夠了。

或許也跟以前做過配音稿的習慣有關吧,能夠放進對白的資訊就會直接放進去(像是「天気予報」捨棄中文慣用的「氣象報告」選擇沒有碰唇音的「預告」),有時可能有點「超譯」,但如果能夠在不打亂觀影節奏的前提下讓人盡可能接收到所需的資訊,我認為這樣才是成功的字幕。

這也是我努力想要達成的目標。

留言